Netor资讯类别

重要提示个馆新闻
媒介报道服务资讯

Netor服务

《网络祭祀服务规范》发布实施
清明云祭扫第21年 60万用户走近黑科技 美女CEO:做这个领域是情怀,有用户年费已交到2067年
活人被祭拜、烈士随意“封”……网络祭祀有哪些奇葩乱象|视点深度
2021年清明节网同纪念服务公告
网同纪念2020—2021年度九九消寒活动启动

Netor馆讯

深切怀念时峭山逝世二十周年!
感恩大家陪伴的第22个清明节
林洪斌同志诞辰五十六周年!
林洪斌同志逝世十一周年!
2024年的祝福

Netor报道

萧山日报:清明节,鲜花祭祀、网上祭奠渐流行
东南网:墓园之变 超越土地的纪念
大洋网:祭祀网站发展进入关键期
兰州晚报:网上祭奠让生命之爱距离再近一点
安徽日报:怎样缅怀逝去的亲人

安徽日报:怎样缅怀逝去的亲人

  3月27日,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,市民在展板上张贴纸鹤,以文明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哀思。 本报记者 吴文兵 摄
  
  本报记者 贾学蕊小一辈不愿守旧俗
  
  年年清明,岁岁扫墓。从3月20日起,家住蚌埠市南湖小区的刘大妈和老伴就和往年一样,不停地给在外地的子女打电话,落实孩子们回老家上坟的日期。 “我们自己是年年都要回农村老家上坟的,孩子们实在赶不回来,我也会替他们买点纸钱烧烧。 ”刘大妈说。
  
  除了希望孩子们能一个不少地回老家上坟,刘大妈和老伴最操心的就是置办祭品了,前几年也就是买点草纸、冥币、金元宝之类的到坟头烧一烧,遇到孩子考上大学、结婚、家里添丁进口的年份,再买挂鞭炮到坟前放一放。可如今这几样东西有点拿不出手了。纸糊的香烟、名酒、汽车、洋房……村里人上坟的排场越来越大,烧的东西也越来越“名贵”。刘大妈虽然觉得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实用,可又怕自己的“老三样”太寒碜,叫乡亲们瞧不起。
  
  接到回乡上坟的电话,刘大妈在合肥上学的孙女刘子喻照例回了两个字:“封建”。这个13岁的小姑娘自记事起,每年都要随父母回老家上坟,她对清明节焚烧纸钱等传统习俗十分反感。 “清明节到了我们家就改‘烧纸节’了,先到奶奶家的祖坟前烧厚厚的一摞纸钱,再到姥姥家的祖坟前烧同样的一堆纸线,一点意义也没有。 ”刘子喻向记者抱怨。
  
  像刘大妈家一样习惯于传统祭扫方式的人不在少数。腾讯网的一项调查表明,81.7的网友清明节最希望到坟头祭拜逝去的亲人;9.5的人更愿意在网络上向亲人做低碳祭拜。一家媒体的民意调查也显示,88的网友仍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祭扫方式,认为传统方式不会轻易被鲜花祭扫、网络祭扫等新方式所取代,71的网友认为传统方式是祖先传下来的,更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;29的网友觉得鲜花祭扫等方式经济环保。
  
  “往年每到清明祭扫,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,有些人还借清明祭祖之际大操大办,焚烧‘豪华’祭祀品,看上去是孝敬先人,实际上是活人之间互相攀比摆阔,不仅污染环境,还渗透着一种落后、愚昧的祭扫意识。 ”专家认为,缅怀先人靠的是心情和诚意,而不是祭祀品的品种和规格,不要说祭品都是纸糊的,就算是把真正的香烟、名酒烧掉,对逝者又有何用。 文明祭扫渐入人心
  
  令人欣喜的是,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涌现移风易俗、文明祭奠的好现象,很多人放弃烧纸钱、冥币的方式,改为用鲜花等祭扫。网上祭扫、集体祭扫、植树祭扫等无烟祭扫方式,也为清明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注入了缕缕新风。
  
  “爸爸妈妈,托你们的福,你们儿媳的摄影展很成功,今天又在科大巡展了……与你们共同分享欢乐! ”这是3月20日,中科大退休干部张宏在网上写给父母的一段话。虽然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,张宏已经多次登陆网同、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数字陵园两家网站,拜祭父母。
  
  打开数字陵园的网页,一段舒缓的音乐随之传来。张宏父母的网墓前,伫立着一个真人模样的虚拟人物,访客可以设定虚拟人物的性别,选择清洁、鞠躬、跪拜等操作,还可以奉上鲜花、香火、食物等虚拟祭品。而早在2007年,张宏就通过大蜀山文化陵园的帮助,为父亲注册了网同的网上纪念馆。“有了网络,不仅清明节时远在外地和国外的亲戚朋友都能和我们一起参加祭祀,元宵节我还能给父母送一碗电子元宵,家里有什么大事喜事,也可写信给天堂里的父母说一说,感觉他们并没有走远。 ”张宏告诉记者,几年来,先后有5万多人通过网络拜祭他的父亲、爱国华侨张宗植先生,很多人还在网上共享了父亲生前的照片、写下了悼念文章,这是传统拜祭方式无法做到的。
  
  “现在土地资源紧张,能够建墓地的地方越来越少,但是网上祭祀却有无限的空间,而且先人的事迹、音容笑貌挂在网上,对后代子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 ”大蜀山文化陵园的朱先生介绍,自去年4月在全省首家开通数字陵园以来,已有100多名客户注册开通了网上纪念馆。从2004年起,陵园就实行无烟祭扫,倡导鲜花、卡片、网络等低碳文明的祭扫方式,每年清明节,约有5万市民前来参加无烟祭扫。 移风易俗还需引导
  
  “清明节,我们应当如何缅怀逝去的亲人?”省社科院社会学博士顾辉说,清明祭祀方式正处于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文化碰撞中,要使越来越多的人转变观念、移风易俗,还需政府加强引导。
  
  去年,全省清明祭扫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、车辆55万余辆次。今年清明节将至,祭扫及踏青活动已进入高峰期,省公安厅指挥中心近日发布治安播报,提醒市民祭扫及野外活动时注意安全,避免发生交通、火灾、踩踏等安全事故,同时尽量通过鲜花、诗赋、网络、信函、音像、家庭追思、种植纪念树、骨灰撒散等文明、健康、环保的祭奠方式,减少祭扫活动对环境的污染。
  
  “改变陈规陋习,不能仅靠行政命令和严防死守,还要给市民搭建文明的祭祀平台,让老百姓知道除了焚烧纸钱,还有新的、更加安全和文明的方式,同样可以达到追思先人的目的。 ”合肥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副处长王宏介绍,4月2日,合肥市将举办以“人文共祭、爱传万家”为主题的集体共祭活动,市民只需提供逝者的骨灰盒或遗像即可免费参加,共祭活动包括安放灵盒、在“心愿墙”书写思念、家属擦拭灵盒、行鞠躬礼、恭读祭文、杯烛祈福、敬献贡品及鲜花等。去年合肥市首次举行集体共祭活动时,有近百户逝者亲属参加。
  
  王宏认为,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节日之一,在对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新风尚的同时,对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,像踏青、荡秋千、放风筝、插柳等传统清明节民俗活动,应当继承和发扬。为此,合肥市在今年将举办的共祭活动中,专门设置了插柳、吃青团两个传统的民俗活动。
  
  由于长年在外打工,来自怀远县农村的赵春风已多年未能在清明节回乡祭祖了,对于城市日渐流行的无烟祭扫,他比较认可,但老家的父母仍坚守祭扫时在坟前烧纸钱,传统观念难以改变。 “除了给祖坟培土、烧纸钱,农民很难选择网祭等方式。 ”赵春风希望政府在倡导绿色祭祀时,能够为农民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祭扫方式。(本文来源:中安在线-安徽日报 )
资讯链接
更新:Apr 2 2012 12:04PM
注册|登录|帮助|快捷
关于NETOR | 招聘信息 | 联系邮箱 | 策略联盟
Copyright (C)2000-2024 netor.net.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:400-088-0131 微信:15011475923 微博:关注Netor纪念
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